EN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专委会会议

2025中国毒理学会呼吸毒理学和遗传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

时间:2025-02-12点击:5602次

2025中国毒理学会呼吸毒理学和遗传毒理学专业委员会

学术年会在新疆乌鲁木齐顺利召开

2025中国毒理学会呼吸毒理学和遗传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于2025年7月18-21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兵旅昆仑酒店召开,由中国毒理学会呼吸毒理学专业委员会与遗传毒理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慧荣和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办,以“天山明珠耀西域,环境健康谱新篇”为主题,通过主旨报告、大会报告、专题报告及壁报交流等多元形式,聚焦呼吸毒理与遗传毒理领域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为行业搭建了高效的学术交流与成果共享平台。

 

一、会议核心学术内容:围绕三大维度展开深度研讨

(一)环境污染物与呼吸健康效应:解析机制、创新检测

在环境污染物对呼吸健康影响的研究领域,会议报告聚焦不同类型污染物的致毒机制、损伤轨迹及检测技术,形成了从“污染暴露-机制解析-检测评估”的完整研究体系。针对纳米塑料这一新型环境污染物,报告《隐匿的纳米塑料和加剧的肺纤维化:动态轨迹、肺损伤进展和机制解码》深入挖掘其在体内的动态分布规律,揭示了纳米塑料如何通过扰乱肺部微环境、激活纤维化相关信号通路,进而加剧肺纤维化的病理过程,为新型污染物的健康风险预警提供了机制层面的支撑。

针对空气颗粒物污染这一传统且影响广泛的环境问题,《通过质谱多组学解析空气颗粒物污染的代谢扰乱机制》运用多组学技术,从代谢组层面系统分析了空气颗粒物暴露后机体代谢网络的改变,明确了关键代谢标志物及受扰动的代谢通路,为理解空气颗粒物致呼吸损伤的分子基础提供了新视角;《细颗粒物暴露加重过敏性鼻炎——从黏膜屏障破坏到脾脏神经调控的跨器宫机制》则突破单一器官研究局限,首次揭示细颗粒物可通过破坏呼吸道黏膜屏障完整性,并进一步影响脾脏神经调控功能,最终加剧过敏性鼻炎的跨器官作用路径,拓展了环境污染物致呼吸道疾病的研究维度。

在污染物检测技术方面,《大气污染黑碳颗粒的生物检测和内暴露测量》报告提出了针对黑碳颗粒的精准生物检测方法与内暴露评估技术,解决了传统检测方法难以准确量化体内黑碳颗粒暴露水平的难题,为大气污染健康风险评估提供了更可靠的技术工具,完善了暴露科学与环境健康研究的方法体系。

(二)吸入毒理技术与药物/化学品评价:创新方法、规范应用

吸入毒理作为呼吸毒理学的核心分支,会议围绕吸入毒理测试技术创新、药物与化学品评价规范及监管挑战展开密集研讨,覆盖“技术研发-临床评价-行业监管”全链条。在体外测试技术创新领域。

针对农药与化学品吸入安全评估,《农药和化学品吸入毒理方法学与监管挑战》报告系统梳理了当前农药与化学品吸入毒理测试的主流方法学,分析了不同测试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并结合国内外监管政策差异,指出了行业在合规性评价中面临的关键挑战,为农药与化学品生产企业、检测机构及监管部门提供了清晰的技术与政策参考,助力行业建立更科学的吸入安全评价体系。

吸入药物非临床评价领域,会议报告呈现了多维度的技术与策略探讨。《PDE3/4靶点吸入制剂药效特点及非临床评价关注点》聚焦特定靶点吸入制剂的药效规律,明确了非临床评价中需重点关注的药效学指标与评价标准;《大分子吸入制剂非临床研究的挑战:给药方法考量与毒理学评价策略》针对大分子药物(如多肽、单抗)吸入给药的特殊性,深入分析了给药装置选择、剂量控制等关键环节的技术难点,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毒理学评价策略;《吸入制剂非临床药代毒代研究设计考虑及案例分析》则通过实际案例,详细阐述了吸入制剂药代动力学与毒代动力学研究的设计要点、数据解读方法,为吸入药物临床前研发提供了可落地的实践指导,推动了吸入药物非临床评价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此外,《细菌内毒素吸入致急慢性肺疾病机制及其干预策略》报告还填补了微生物气溶胶毒理研究的空白,明确了细菌内毒素吸入后引发急慢性肺疾病的病理机制,并提出了基于机制的干预方案,为微生物气溶胶相关呼吸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三)呼吸疾病机制与技术平台建设:挖掘靶点、研发设备

在呼吸疾病(尤其是肺纤维化、尘肺病等职业与环境相关疾病)的机制研究与技术平台建设方面,会议报告既深入挖掘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机制,又注重实用技术平台的研发与应用,实现了“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临床应用”的有效衔接。在疾病机制研究领域,《转录因子Ap-1促进成纤维细胞转分化驱动矽肺纤维化的作用与机制》报告聚焦矽肺纤维化这一职业健康领域的重点问题,明确了转录因子Ap-1在成纤维细胞转分化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揭示了其驱动矽肺纤维化的分子机制,为矽肺纤维化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吸氢联合汉防己甲素通过ROS/PINK1/Parkin信号轴调节自噬缓解二氧化硅诱导的肺纤维化》报告则提出了一种新型联合干预策略,证实该策略可通过调控ROS/PINK1/Parkin信号轴影响自噬过程,进而有效缓解二氧化硅诱导的肺纤维化,为肺纤维化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案参考;《重金属镉致肺损伤和肺纤维化的代谢标志物与机制》报告则识别了重金属镉致肺损伤与肺纤维化的关键代谢标志物,阐明了其致毒机制,为重金属污染相关呼吸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技术平台建设与应用方面,《生物气溶胶研究平台建设及其在传染病防控上的应用》报告展示了一套集气溶胶发生、高效采集、浓度粒径监测、动物暴露、传播评价于一体的系统性生物气溶胶研究平台,该平台在西非塞拉利昂疫情防控及武汉火神山医院新冠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病原检测与暴露感染风险评估,为疫情防控提供了科学支撑;《吸入毒理创新技术平台的特点及应用》报告则介绍了多浓度细胞暴露系统、NGI呼吸模拟器、微生物气溶胶口鼻感染系统等一系列自主研发的吸入毒理实验仪器,这些设备的产业化应用,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推动了我国吸入毒理研究仪器的国产化进程,为行业提供了高性价比的技术装备支持。

同时,呼吸毒理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还全面覆盖了大气污染人体健康效应早期识别技术研究、尘肺病的诊断和防治、肺癌和肺纤维化的毒理学研究、呼吸系统毒理损伤的评估与生物标志物研究、新化学物质吸入毒理学研究进展等13个核心方向,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从技术研发到设备开发,形成了对呼吸毒理学领域的全方位覆盖,满足了行业不同层面的研究与应用需求。

二、会议取得的核心成果:推动领域发展与实践应用

(一)明确关键科学问题,完善理论研究体系

本次会议通过对环境污染物致呼吸损伤机制、呼吸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讨,明确了一系列关键科学问题。例如,在环境污染物领域,厘清了纳米塑料、细颗粒物、黑碳颗粒等不同类型污染物致呼吸损伤的独特机制与关键靶点;在呼吸疾病领域,揭示了转录因子Ap-1、ROS/PINK1/Parkin信号轴等在肺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这些成果进一步完善了呼吸毒理学领域的理论研究体系,为后续基础研究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指引,也为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创新技术方法,推动行业标准化发展

在技术方法创新层面,会议提出的基于Biosurface静电纺丝支架的新一代3D模型、大气污染黑碳颗粒生物检测技术等,显著提升了吸入毒理研究的技术水平;而针对吸入药物与化学品的非临床评价报告,系统梳理了评价规范、设计要点与案例经验,推动了吸入毒理评价的标准化进程。这些技术与规范的创新,不仅解决了行业当前面临的技术痛点,还为行业未来发展提供了可遵循的技术路径,助力我国呼吸毒理学研究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三)搭建协作平台,促进跨领域资源整合

会议汇聚了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企业等不同单位,覆盖环境科学、毒理学、医学、药学、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力量。通过主旨报告、专题研讨、壁报交流等形式,参会者围绕共同关注的学术问题展开深入交流,打破了学科与单位壁垒,促进了知识共享与资源整合。例如,高校与企业在吸入毒理仪器研发、药物评价方面的交流,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奠定了基础;医疗机构与科研院所在呼吸疾病机制与临床治疗方面的探讨,推动了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形成了跨领域、多层次的协作网络。

(四)结合地域需求,助力区域公共卫生发展

本次会议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充分结合了当地环境特点与公共卫生需求。新疆作为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地区,尘肺病等职业性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同时面临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会议中关于尘肺病诊断与防治、二氧化硅致肺纤维化机制与干预、大气污染健康效应等相关报告,为当地解决这些突出公共卫生问题提供了针对性的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案。此外,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承办单位,通过组织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当地在呼吸毒理与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能力,为区域公共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注入了动力。

综上,2025中国毒理学会呼吸毒理学和遗传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不仅是一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盛会,更是推动我国呼吸毒理学与遗传毒理学领域理论创新、技术突破与实践应用的关键平台。会议取得的成果,将为后续领域研究、行业发展与公共卫生实践提供重要支撑,推动我国呼吸毒理学与遗传毒理学研究向更系统、更实用、更具创新性的方向迈进。


上一篇:2025 年全国饲料与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研讨会

下一篇:中国毒理学会第十次全国青年科技大会

相关内容